0%

专访 Pundi AI 团队:解密 Web3 支付创新与去中心化 AI 数据应用

交易所注册链接, ~40%折扣 insight加密货币套利会员群
本文为吴说创始人 Colin Wu 对 Pundi X Labs创始人 Zac 的专访文字稿,主要分享了 Pundi X Labs 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路径。Pundi X Labs 作为东南亚市场上率先推出加密货币支付方案的公司之一,最初通过二维码支付服务,为无银行账户人群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逐步扩展到 Web3 领域。Zac 介绍了团队通过 ICO 募资后,进一步拓展去中心化的数据标注平台,结合 AI 模型优化,试图构建传统 B2B 与 Web3 社区之间的桥梁。此外,Zac 还分享了他对东南亚 Web3 市场的观察,指出该地区年轻劳动力在去中心化数据任务中的潜力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Pundi X Labs 团队的背景及东南亚扫码支付的市场契机

Colin:Zac,要不首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和你们的项目?你们在这个行业里其实已经做了很久了,那具体是什么时候入行的,可以讲讲你的入行经历吗?

Zac: 好的。我在马来西亚出生和长大,后来去了欧洲读书,毕业后也在欧洲工作。当时很幸运,进入了一家浏览器公司。我一直很想看看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于是从 2006 年到 2012 年在欧洲,2012 年左右去了北京,继续为浏览器公司工作。之后,我开始创业,所以可以说,我的第一次创业经历是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下,这里让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国内快速的产品迭代方式。老吴,之前我也提到,我们后来在东南亚推出二维码支付,确实是受一些中国经验的启发。

我们大概是在 2017 年开始的,当时是在东南亚推广二维码扫码支付。我们感受到整个数字货币领域开始逐渐崛起,尽管人们可以简单地使用数字货币支付,但缺乏实际应用场景。

实际上,很多讨论围绕一些高深或庞大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希望能让普通人也能使用数字货币支付,甚至直接在实体店购买数字货币。我们的动机之一是因为在东南亚,很多国家的人口没有银行账户,银行账户普及率低得惊人。所以我们想,如果能让用户从没有传统金融环境的地方直接过渡到二维码扫码支付,这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2016 年我们在东南亚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算是当地领军团队之一。当时二维码支付的概念还没有普及,是我们最早引进的。随后我们意识到二维码扫码支付也能满足用户的数字货币支付需求,于是在二维码支付中加入了数字货币,从此开启了我们进入数字货币圈的历程。

2017 年进入数字货币领域时,ICO 也特别火,有很多很棒的项目。但我们算是一个非常“草根”的团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尽管我在 2015 年就开始买比特币,但 2017 年才正式参加币圈的活动。我记得第一次是在新加坡参加的活动,我们对比特币的原理有些了解,但对币圈的运作模式和资本融资完全没有概念。所以我们一开始是从二维码支付的实际业务切入,再逐步进入币圈。这点和许多团队的路径不太一样,我们是先有了业务和产品,才算正式进入币圈。尽管我们那时已经接受数字货币支付,但并未完全进入币圈的生态。

Colin:那当时你们是否有点借鉴微信支付在中国的成功模式,在印尼或东南亚地区尝试类似的业务?

Zac: 是的,你说的没错。其实当时在中国时,我们就在思考如何打造一家市值 10 亿美元的公司。按照这个思路,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领域和市场,而东南亚是我们熟悉的地方。于是我们直接把在中国学到的经验,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模式,带到东南亚。可以说,这个过程是从欧洲到中国互联网,再从中国互联网出海到东南亚的一个发展历程。

17 年进入加密货币领域的契机,ICO 过程及反思

Colin:那在 2017 年你们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或契机开始进入加密货币领域的?包括后来做 ICO 的情况是怎样的?

Zac: 嗯,好的。我们在 2016 年去到印尼。印尼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国,当时互联网发展迅速,但可能比中国慢了两三年。很多模式其实相似,比如当时中国是通过“从乡镇包围城市”的模式发展互联网,而印尼也有类似的趋势。所以我们决定在印尼推广二维码支付。

不过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虽然二维码的需求存在,但并没有支持二维码支付的 App。所以我们也需要开发 App,使二维码和 App 功能无缝对接。随后我们想,既然要推出 App,为什么不同时支持数字货币支付呢?在印尼,数字货币支付的意义尤为突出,因为很多印尼人没有银行账户。我们当时了解到,持有银行卡的印尼人比例不到 30%。这个现象促使我们支持数字货币支付,以解决这些用户的金融需求。

至于 ICO 的尝试,最初我们对 ICO 的运作其实并不了解。我们不知道 ICO 后续需要和资方进行洽谈或特殊安排。一开始的 ICO 模式是 VC 负责大盘买卖,普通用户购买少量币种。所以在我们宣布 ICO 时,对币圈和其规则其实是陌生的。这种情况反而让我们保持了一种“草根”模式 — — 整个 ICO 过程中,不论是普通用户还是知名 VC,所有人都是通过相同的渠道购买代币,没有特别分配的 VC 额度。大家进入的价格和条件完全相同。

在 ICO 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心得。首先,当时很多项目仅凭白皮书融资,而我们是带着一个成型的产品去融资。很多项目会宣传他们未来能解决的“大难题”,而这些难题通常显得高大上。我们的出发点则不同,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产品在使用,我们希望让普通人也能接触到币圈,把币圈的东西带入真实生活中。这不仅是为了炒币,而是让普通人能获取和使用比特币或其他数字货币,赋予数字货币更实用的价值。

Colin:回顾 2017 年时,你们的投资者主要是中国区的用户吗?我听说你们当时募资了大概 5000 万美元,是以太坊、比特币吗?

Zac: 当时我们主要接受以太坊、比特币和 NEM 这三个币种。我们没有向中国用户开放,也没有做任何中文媒体的宣传,网页和 Telegram 群组里都没有中文内容的曝光。我们的主要用户群体来自日本、韩国和土耳其。我们当时非常有意识地规避了中国用户,可以说这是出于谨慎的考虑。

ICO 后团队低调运营及非币圈市场拓展

Colin:那后来呢?这七年间你们经历了不少,给人感觉还是比较低调、稳健。你们在这段时间主要在做些什么?

Zac: 过去七年里,虽然我们是通过 ICO 募资的项目,但我们的合作对象中很多来自 Web2 领域,比如实体店铺或政府机构。ICO 募资完成后,我们确实在币圈有一些活动,但我们的合作伙伴并不局限于币圈。这可能让大家觉得我们相对低调,甚至觉得好像“没有在做事”,但情况完全相反。募资结束后,我们的第一步就是推动产品,使普通人、包括不持有加密货币的人,也有机会进入币圈,所以我们的合作对象范围更广泛。

从 2017 年到 2018 年 ICO 完成后,我们的重心主要放在非币圈群体上。我们参加了许多活动和展会,比如巴塞罗那的 MWC(移动通信大会)、拉斯维加斯的 CES、迪拜政府举办的活动,甚至在土耳其的当地商铺展开合作。我们的合作对象多是 Web2 企业、政府机构或传统商务群体,特别是像迪拜的 World Expo 这样的场合,这是我们非常积极拓展的市场。因此,我们的声音主要是发出在非币圈的领域中。

另一方面,我们在监管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精力,与许多政府机构进行谈判并申请牌照。确实如你所说,自 2018 年募资完成后,我们逐渐减少了参加像 2049 等币圈金融活动的次数,更多地聚焦在与 Web2 受众的对话。这也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经验。不过,如果从币价角度来看,和币圈保持对话依然很重要。

AI 数据服务项目启动,结合 Web3 与去中心化应用

Colin:了解,那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做 AI 这块业务的?目前进展怎么样?

Zac: 好的。我们在 2017 年开始做支付业务,而今年我们决定启动第二个项目 — — AI 数据服务。从 AI 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可以在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数据模型(model)本身,其次是算法;再就是增强 AI 代理(agent)的功能,进一步提升模型的应用;最后是数据(data)方面。很多模型的白皮书中都会提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数据的优化和真实性。举个例子,比如你用 ChatGPT 和 Llama 同时测试,它们在处理很多普通任务时的表现已经非常接近,可能这个月 ChatGPT 更好,但六个月后 Llama 就赶超了它。因此,每个项目都急需优质的数据分析。

我们决定将数据分析的场景引入到币圈,因为币圈具有去中心化的特性,这种模式允许许多用户参与数据分析,比如通过“盲盒”方式参与分析,或对大数据模型进行不同的调优和参数调整。我认为这是一个天然的结合点 — — 利用 Web3 的去中心化优势,为大数据模型提供调参和数据优化的支持。

Colin:了解。那你们在这个 AI 数据项目上大概投入了多少人力?听说你们是完全靠自有资金在做,没有外部融资,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Zac: 是的,这个 AI 项目有几个主要模块和产品线。第一个模块是一个浏览器插件,用户可以下载安装,通过插件分析社交媒体,特别是 Twitter 上的数据。这是我们启动的第一个方向。第二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数据标签产品,它与其他标签产品不同之处在于,允许去中心化用户给数据打标签,甚至允许传统的数据标签公司上传他们的数据,再分发给不同人群标注。虽然它是去中心化的标签平台,但用户群体和客户对象也可以包括传统的数据标签公司。

第三个模块是一个数据买卖市场(marketplace),类似于 Hugging Face 的数据集,前 100 个数据集会在这个 marketplace 上,AI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 marketplace 为数据集打标签和分析。

第四个模块是底层的跨链技术,我们称之为 Omnichain Layer 1。这些产品都由我们的代币 — — AIFX (原FX) 驱动,我们没有进行外部融资,也不打算融资。我们选择这个模式的原因是,2017 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用户。要吸引用户,关键在于让他们直接体验到产品的价值,因此我们决定走这种模式。

AI 数据产品计划如何与加密货币结合

Colin:了解,过去两三年里,VC 对项目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大家也相对信任。但当前的市场周期,大家对 VC 反应不一,有些批评甚至反感。这种情况下,一些小型项目、铭文等产品反而开始受到欢迎。那么,你们的 AI 数据产品计划如何与加密货币结合?

Zac: 好的,首先谈一下 AI 数据产品的客户群体。我们的主要客户是传统 AI 公司,类似于我们当初支付业务的客户群,他们也大多不是币圈的公司,而是传统的 B2B 公司。所以我们依然通过这种应用场景为这些 ToB 公司提供服务,比如 AI 模型公司和医疗数据公司。我们发现医疗领域对数据的需求量非常惊人,因此前期会与医疗公司建立更深的合作关系。

这些公司通常并非币圈公司,不会直接考虑用比特币支付之类的方式。我认为支付模式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法币、稳定币,甚至是比特币都可以接受。客户支付给我们后,我们为其寻找数据分析的合作对象,这些对象大多来自币圈。如果客户支付的是法币,我们会通过平台将其转化为稳定币或其他代币,再分发给执行数据分析的用户,这样平台的功能也得到了发挥。

在分发过程中,我们的一部分盈利会回流到基金会账户,以支持项目发展,并通过燃烧一部分 AIFX 代币来实现价值回收。这就是一个比较标准的使用模式。简单总结就是,我们的客户是传统的 B2B 公司,而进行数据分析的用户多来自币圈,他们会更倾向于通过数字货币支付。

AI 平台支付方案及与传统公司合作的模式

Colin:我理解你提到的一个关键点是,客户在购买数据时可以用加密货币支付,也包括使用你们的自有平台代币,是这样吗?

Zac: 是的。比如说,你是一家 AI 模型公司,希望使用我们的平台进行数据分析,那么你可能会选择用法币或稳定币支付给我们。收到法币支付后,我们在支付给数据标注员(data tagger)时,会以稳定币的形式发放给他们,这是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浏览器插件,这是一个主要面向社交媒体的插件。使用这个插件的客户可能包括一些加密项目方。如果项目方希望用自己的代币支付,我们会将该项目的代币发放给用户。这种模式让项目方的代币在持有者中得以传播。所以我们会在不同场景下使用不同的支付方式,比如传统 B2B 公司的用户会收到稳定币,而 Web3 项目方则可能希望用自有代币支付,因为这有助于推广他们的代币。

我们的目标是让用户将我们视作一个为 AI 数据服务的公司,而不是一个纯币圈的项目。加密货币在这里仅仅是支付手段之一。

Colin:明白,而且我听说你们的产品已经有了一定的盈利,对吗?

Zac: 是的,目前我们大约有 25,000 名用户在平台上进行数据分析,大多数是来自币圈的分析员。他们主要分析的是社交媒体动态。比如,你今天发布了一个关于本周事件的帖子,这些分析员会对帖子进行情绪分析、态度评估,甚至可能涉及预测潜在的舆论走向。

目前,我们的用户主要在社交媒体分析方面活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插件创建任务,比如发帖后将其设为任务,让用户评价内容。我们有 25,000 名用户正在执行这些任务。

此外,我们的数据平台面向 B2B 客户群体,将在下周的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发布测试网。它的目标客户包括 AI 公司和医疗公司。虽然分析的结构因客户需求而异,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主要关注有哪些任务可以完成。可能上个月他们进行的是社交媒体情绪分析,接下来则会标记一些医疗公司提供的图片数据。因此,我们通过不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付费客户,而执行任务的用户更关注后台提供的任务类型。

项目未来路线图及跨链技术规划

Colin:那你们接下来的路线图是什么样的?比如,你提到会推出测试网,那么未来一年内对产品的整体规划是怎样的?

Zac: 好的,未来我们会聚焦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已经推出了一个浏览器插件,主要面向社交媒体,特别是币圈相关的数据分析。同时,我们也有一个数据分析平台,面向 B2B 的 AI 公司和医疗公司。此外,我们还计划推出一个数据交易市场(marketplace),这主要服务于 AI 分析公司。

我们的路线图包括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是与 AI 公司进行深度合作,目标合作伙伴包括 Hugging Face、NVIDIA 和谷歌等。这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第二,我们希望将这些合作项目和数据需求有效传递给 Web3 社区用户,特别是那些之前可能活跃于游戏生态(如 Axie Infinity)的用户,让他们逐步转型,参与我们平台上的任务。

第三,我们的 Layer 1 区块链技术是跨链的。我们的目标是支持不同的链,像 Base、Cosmos 和 BSC 等,使用户无论在哪条链上都能使用我们的平台。我们认为,未来的趋势是用户不需要有意识地跨链交易,平台可以在后台无缝完成。这也是我们希望在币圈中进一步推动的方向,使得用户体验更为流畅和统一。

东南亚市场、创业氛围及年轻劳动力优势

Colin:你们在东南亚的背景,尤其是早期在印尼的创业经历,对你们做 AI 数据清洗和标注有没有帮助?那里确实有很多年轻的劳动力,而且你也提到一些玩 Axie Infinity 等游戏的人可能会愿意来参与你们的任务。

Zac: 你说的没错,这正是我们希望利用的一个优势。东南亚不仅人力成本较低,而且在早期像 Axie Infinity 这种链游在菲律宾、印尼等地非常火爆。我们计划从 2 月春节后开始,在东南亚各地举行一系列线下活动,通过大学宣讲和其他推广形式吸引用户。虽然活动不局限于东南亚,但这里确实具备成本优势。我们此前在支付领域的线下推广经验也给了我们优势,我们算是一个 O2O(线上到线下)的数字货币公司。

Colin:理解。那你们现在和东南亚地区的其他加密货币创业者交流多吗?你觉得东南亚的创业氛围如何?

Zac: 是的,交流很多。我们的团队非常国际化,全球各地的同事都有,而其中很多同事都在东南亚生活过,包括一些欧美员工。我通常将东南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新加坡。新加坡吸引了许多优质项目,由于它是岛国,币圈人群互动机会很多,跟香港很像。或许有些偏爱,但我认为新加坡的监管更明确,它为优质项目提供了聚集地,同时也辐射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现在东南亚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项目,比如 Jupiter 和 Virtual Luna 等。东南亚不仅有大量年轻人口,而且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非常适合进一步发展。

以前我在做移动互联网时,东南亚更多被视为消费市场,而非生产市场 — — 通常是将中国研发的 APP 推向东南亚。但在 Web3 领域,东南亚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产品生产市场。所以我对东南亚的潜力非常看好。

$FX 将以 100:1 的改值比例升级成为 $PUNDIAI

Pundi AI 团队日前宣布,其$FX代币将计划于2月25日以100:1改值比例升级为$PUNDIAI。在Pundi AIFX Omnilayer(原f(x)Core)上$FX代币持有者将自动完成升级,已质押的代币将于自动转换后,继续产生质押奖励。而在Base和以太坊网络上的$FX持有者需要手动升级,或通过桥接回Pundi AIFX Omnilayer方能得以自动升级。另外,参与此次升级的中心化交易所,将自动完成代币转换,具体时间将由各交易所公告。$FX目前已经在Upbit,Coinbase,Bithumb,Kucoin,Gate.io 等交易所上线。

$FX代币持有者将有3年的时间完成换币升级,新的$PUNDIAI代币不会被锁定,且不会产生新的代币。MarginX和Baklava Space针对于这次的换币,将推出$PUNDIAI代币质押奖励吸引用户参与。

$PUNDIAI 是什么?会有什么新叙事和新产品的迭代?

$PUNDIAI 是什么?

$PUNDIAI 是 Pundi AI 平台的新代币,将以 100:1 的比例取代现有的 $FX 代币,成为 Pundi AIFX Omnilayer 的原生代币。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PUNDIAI 将主要用于激励参与者,包括数据贡献者、验证节点等,同时支持支付和治理功能,用户可以使用 $PUNDIAI 支付数据标注和分析任务,并参与去中心化治理。除此之外,$PUNDIAI 还将支ve质押功能,持有者可以通过质押获得投票权获得奖励,进一步增强社区的活跃度和参与度。

新叙事

随着 $PUNDIAI 的推出,Pundi AI 将围绕“数据民主化”“全产业链整合”和“AI 驱动的去中心化经济”打造全新叙事。通过 Pundi AI 平台,全球用户可以参与数据生产、管理和共享,解决现有数据垄断问题,让用户真正掌控数据的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同时,Pundi AI 将实现 全产业链的整合,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购买数据、训练 AI Agent,到发射 AI Agent 及其代币,再到为代币提供流动性做市,开发者可以在 Pundi AI 生态内完成所有关键环节,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进入门槛。

此外,Pundi AI 还将通过“Tag-to-Earn”模型,加速 AI 从业人员的迭代,吸引更多人参与到 AI 产业中。平台不仅为个人和团队提供机会参与数据标注和验证,还通过高效的激励机制,让他们为 AI 企业贡献高质量数据,帮助 AI Agent 实现更高效的功能与服务。Pundi AI 旨在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构建一个开放且包容的生态系统,让数据的生产、流通和应用更加高效透明,同时为全球 AI 产业带来更多创新和活力。

新产品的迭代

为了配合 $PUNDIAI 的发布,Pundi AI 将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包括 AI 数据市场、AI MM Agent 和去中心化数据任务平台。AI 数据市场将为 AI 公司和开发者提供高质量、经过验证的数据集,支持 AI 模型的高效训练。AI MM Agent 将动态调节流动性池的价格范围,在市场波动中捕捉价值,同时优化交易体验。去中心化数据任务平台将通过“Tag-to-Earn”模型让用户参与数据标注、验证和分析任务,并通过 $PUNDIAI 进行奖励。此外,平台还计划推出跨链数据桥接工具,实现代币和数据的高效交互,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使用体验。这些新功能将推动 Pundi AI 生态系统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其在去中心化 AI 数据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转自:吴说)

日期: 2025-02-21 21:25

返回

上一页:BitFuFu 宣布收购俄克拉荷马州 51MW 运营数据中心

下一篇:DWF Labs:市场已经从投机游乐场转变为机构级金融产品占据中心地位的市场

空投分类,推荐基于稳定币的空投,空投收益巨高,大资本背书项目安全,分散投入,形成复利效应,复利让我们更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