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公平释放:拯救 VC 币于「低流通高 FDV」困境的代币经济新范式

交易所注册链接, ~40%折扣 insight加密货币套利会员群
我们推崇比特币,因为它拯救世界经济于滥发法币的水深火热之中。殊不知在 Web3 里,我们依旧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通过按时间解锁,滥发代币。

「公平释放」以近乎 meme 的方式发行 VC 币——或许是 VC 币最公平、最可持续的代币经济模型——还有可能实现 “只涨不跌” 的飞轮。

“低流通、高 FDV”:一个浮于表面的问题

自从 2024 年 5 月币安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将 “低流通高 FDV” 推上行业热议的风口浪尖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始终停留在浅层表面。真正的问题核心未被触及,也无人质疑其存在的根本原因。

我们真正应该问的问题是:

市值和 FDV 之间的差距为什么会存在?

为什么 “低流通、高 FDV” 会带来问题?

市值 vs FDV:加密行业的独有难题

为什么在传统金融(TradFi)中不存在 “低流通量高 FDV” 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加密行业特有的。

在传统金融中,市值(Market Cap)是基于所有已发行的流通股计算的,包括 IPO 后锁定 6 到 12 个月的股份。稀释性因素(如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单位等)微乎其微,因此 FDV(完全稀释估值)与市值的差距很小。当发行新股时,通常通过融资或股票分拆完成,而这些增发行为会立即反映在股价中。

而在加密行业中,大部分项目沿袭了中本聪的代币经济学遗产:有限的总供应量,较低的初始流通量。这导致了 “加密 FDV” 和 “传统金融 FDV” 之间的根本性差异:后者仅考虑衍生品转化为股份时对流通股的微弱稀释,而前者则包含所有未来可能增发进入系统的代币。

如果将“加密FDV”的概念应用到传统金融,它就会涵盖所有未来可能增发的股票数——虽然这在理论上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因为公司有所谓的“经授权股票上限”),但由于可以通过股东决议轻松提高该上限,因此这个数字基本上是无限的。

现在,用这种公允的方式进行比较时,大家很容易会开始质疑(至少我会)加密行业的FDV定义:基于当前现货价格和它未来可能发行的所有股份/代币来给公司/项目估值,真的合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代币能像美国财政部印钞那样无限制地增发,那么一家公司/项目的估值将变成无穷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加密行业中采用如此荒谬的 FDV 指标呢?答案在于,在 TGE(代币上市)之前可能需要以它为基准进行融资——但 TGE 之后就另当别论了。在 TGE 之前,VC 会投资一定比例的代币,而这通常是根据一定的总供应量来计算的。一旦代币上市,FDV 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市值是唯一有意义的指标。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任何人在谈论比特币或以太坊 FDV 的原因——只有它们的市值才重要。(注意:以太坊的总供应量没有上限,就像传统金融里公司能够无限增发股票一样,所以无论如何都无法计算其 FDV。)

所以,如果在 “低流通、高 FDV” 的难题中,FDV 其实是无关紧要的(或者更多像是一只 “替罪羔羊”),那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

按时解锁:真正的罪魁祸首

虽然大多数项目模仿比特币的有限总供应量和低初始流通量,但它们都没有抓到其代币经济的精髓:以需求驱动释放,而不是按时间进行释放。

比特币的出块经常被误解为纯粹基于时间(这要归功于众所周知的 “四年减半周期”),但实际上它是由需求驱动的。关键机制如下:

BTC 的释放量(区块奖励)与挖矿的区块数量挂钩;

如果奖励(本质上就是 BTC 价格)不足以激励矿工,那新的 BTC 将不会被挖出;

BTC 的价格最终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因为其供应机制是写死的。

这种由需求驱动的释放符合基本的经济原则:只有在系统需要时才会印发新的货币或代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加密项目(尤其是融过资的项目)都遵循按时释放/解锁——这才是导致“低流通、高FDV”问题的真正原因。

按时释放代币最明显的缺陷是供需之间不匹配。供应被严格地写入智能合约,而需求则不可预测地波动。项目通常会发布看似合理的路线图以证明其释放计划的合理性,但这些计划很少按预期进行。结果,代币的增发是为了满足根本不存在的需求增量——甚至是缩减的需求(其实需求的顶点往往是在 TGE 前的空投)。其后果就是代币价格随着解锁不断下跌。

但还有一个藏得更深的问题:利益冲突。大多数项目对团队、VC、社区和国库等的解锁时间表不同。虽然这似乎优先考虑某些“弱势群体”(如社区),首先解锁他们的代币,但这会导致利益冲突——反映出极其糟糕的机制设计。典型情况如下:

解锁前,社区/散户预计增发的代币会产生抛压,提前离场;

项目方预期解锁,通过制造利好和做市人为抬高币价,以吸引散户接盘;

解锁后,项目方又不得不与 VC 竞争退出,而双方往往会通过做市商来协调一致出货。

这种利益冲突将项目方和 VC 置于与社区对立的位置,侵蚀了信任,也导致了许多 VC 币在 TGE 后的表现不佳。

按需求驱动的代币释放: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于会进行增发或者解锁的项目,唯一符合经济学原则的解决方案是按需释放——这尤其适用于包含解锁机制的 VC 币(但不包括以迷因币为主的 100% 全流通代币)。

按需释放的两大核心优势,直接解决了按时释放的根本缺陷:

供需平衡:只有当有额外需求(例如代币消耗)时才会释放新代币,从而避免了计划性通胀;

利益一致:只有当社区/市场对代币产生额外需求(例如协议交互)时,才会触发解锁,确保团队、VC 与社区在同一条船上。

然而,这也引入了一个新的风险:项目方和 VC 解锁周期的不确定性。如果社区停止参与交互/使用,对代币的需求就会消失,那就不会有新代币被释放/解锁。但这种风险难道不应该由项目方和 VC 承担吗?如果没有这种风险,Web3 行业将永远是攒局者和社区之间的零和游戏——或者可能更糟,一场金融骗局。

公平释放:一种全新的代币经济范式

正如前文论述的,按时间解锁不仅违背基本经济学原则,并且不公平。表面上看,它似乎优先为社区解锁代币(如通过空投),但实际上它是在不顾代币的实际市场需求下,确保了项目方和 VC 能够在解锁时「如期」退出——必然导致抛压。更糟糕的是,在「优先给社区解锁」的幌子下,往往隐藏着项目方和 VC 不可告人的利益(如通过混入空投,或以国库/生态代币出货),让他们可以在代币发行时机灵地、悄无声息地退出——远早于首次解锁的时间。在这种玩法下,解锁周期已经成为了一种摆设,而到了预定的解锁开始时,代币价格可能已经一落千丈。

这一骚操作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而社区和散户也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其的不满——无论是从 VC 币在中心化交易所(CEX)上市后的欠佳表现,还是从 meme 币一边倒地成为当下市场主流,都能看出来。为什么 meme 币会崛起?因为它们是公平发行的——至少在 TGE 那一刻,被认为比「项目方 + 风投 + CEX 联盟」做的局更加公平。但我们都清楚,公平发行对于 VC 币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 VC 们在 TGE 之前已经以更低的价格投资项目了。

那么,这个问题还有解吗?

答案是「公平释放」:一种全新的代币经济范式——新代币仅在需求增加时释放,并在每次释放时公平分配给所有利益方。此外,它还具有抗通胀的特性。根据项目是否产正外部性(如收入),公平释放有三种版本:

庞氏版本(无收入):每当有流通代币被消耗并销毁时,等量的新代币被释放(按比例分配给团队/VC/社区/国库等),从而保持流通量恒定;

HODL 版本(有收入):类似于庞氏版本,但新代币以通胀方式释放,而通胀部分通过收入立即回购并销毁,从而保持流通量恒定;

Moonshot 版本(有收入):类似于 HODL 版本,但收入并不全部用来回购通胀释放的代币,还会用于拉盘,从而创造潜在的 “只涨不跌” 效果。

以下是三种模型的解析。

公平释放 1.0:庞氏版本(适用于无收入项目)

即便在 “X-to-Earn” 叙事崩塌后的两年,Web3 行业依然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大多数项目仍然缺乏正外部性——即这些项目依然没有产生以外汇计价的收入。这些项目的代币经济不可避免地变得「庞氏」——类似于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通过印钞 +「左手倒右手」支撑经济——直到泡沫破裂,代币信用归零,项目方再无铸币税可收。

尽管如此,对于这些项目来说,公平释放的庞氏版本仍然可行——至少可以在代币解锁时实现相对公平且抗通胀的目的。这一版本的关键在于没有通胀式释放,其运作方式如下:

T₀ 时刻:假设初始流动性池包含 $TOKEN 和 $USDT,给予 $TOKEN 初始定价;

T₀ 到 T₁ 之间:一定量的 $TOKEN 被消耗(如通过社区交互)并销毁,减少流通量,推高价格;

T₂ 时刻:等量的 $TOKEN 被释放以恢复被销毁的供应,使 $TOKEN 价格回落至初始定价水平,同时按比例向各方分配代币。

净影响是代币的流通量和价格维持不变,同时完成了一轮公平的代币解锁。

然而,由于庞氏经济的本质,这实际上是公平释放的阉割版本,因为每一轮释放都会稀释社区在流通代币中的份额。代币的消耗源主要来自社区,但用于回补这些被消耗代币的新解锁代币中,只有一部分分配给了社区。虽然在机制上比按时解锁更合理,但这一版本仍然以牺牲社区为代价惠及项目方/VC。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公平释放 2.0。

公平释放 2.0:HODL 版本(适用于有收入项目)

能够实现真正公平释放的版本,必须通过「通胀式释放」进行解锁,随后通过回购和销毁来抵消该通胀。这要求项目产生以外汇计价的收入。

我称之为公平释放的「HODL 版本」,因为产生收入的能力为可持续的代币价格提供了支撑。其运作方式如下:

T₀ 时刻:假设初始流动性池包含 $TOKEN 和 $USDT,给予 $TOKEN 初始定价(与庞氏版本相同);

T₀ 到 T₁ 之间:一定量的 $TOKEN 被消耗并销毁,减少流通量并推高价格,同时项目产生以 $USDT 计价的收入;

T₂ 时刻:以通胀方式释放一定量的 $TOKEN,超过此前被消耗销毁的流通量——通胀部分用于解锁分配给各方——使 $TOKEN 价格降至初始定价水平以下;

T₃ 时刻:收入全部用于回购并销毁通胀增发部分的 $TOKEN,恢复流通量和代币价格至初始水平。

在此版本中,每轮公平解锁和分配之后,代币供应和价格的净影响都为零。

公平释放2.0解决了庞氏版本中的问题,因为代币解锁仅发生在每次释放的通胀部分内。社区基本上能够在每次代币消耗-释放过程中保留其流通占比,从而在不担心稀释的情况下,持续受到激励并参与。这也保持了代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利益方份额比例的稳定。

但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如果一个项目能产生收入,为什么不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回购释放的代币,而将另一部分用于拉盘呢?这是完全可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了公平释放 3.0,一个魔法般的 “只涨不跌” 模型。

公平释放 3.0:Moonshot 版本(适用于有收入且追求「只涨不跌」的项目)

尽管 HODL 版本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核心目标——按需解锁代币与公平分配——但它对代币价格的影响仍然是中性的。而公平释放的高级版本则引入了一个正反馈循环,驱动代币价格的持续增长:在每一轮公平释放中,将部分收入用于拉升代币价格,从而进一步激励社区持有并参与。我称之为公平释放的「Moonshot 版本」,因为一旦飞轮转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具体操作如下:

T₀ 时刻:假设初始流动性池包含 $TOKEN 和 $USDT,给予 $TOKEN 初始定价(与庞氏版本和 HODL 版本相同);

T₀ 到 T₁ 之间:一定量的 $TOKEN 被消耗并销毁,减少流通量并推高价格,同时项目产生以 $USDT 计价的收入(与 HODL 版本相同);

T₂ 时刻:以通胀方式释放一定量的 $TOKEN,超过此前被消耗销毁的流通量——通胀部分用于解锁分配给各方——使 $TOKEN 价格降至初始定价水平以下(与 HODL 版本相同);

T₃ 时刻:将部分收入用于回购并销毁通胀增发部分的 $TOKEN,恢复流通量和代币价格至初始水平,同时将剩余收入用于拉盘,提升 $TOKEN 价格。

通过这种模型,每一轮公平释放都会对代币价格产生净正影响。解锁越多,代币价格反而更高——这听起来难道不像魔术一样?

相比于HODL版本,Moonshot版本仅需更精确的数学计算:设定最佳的释放通胀率,并确定收入的理想分配比例——确保一部分收入覆盖通胀回购,而另一部分则进行有效拉盘。除此之外,剩下的就靠执行了。

最后的思考

许多人将加密市场表现不佳归咎于流动性不足、创新停滞或叙事疲劳,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公平的财富再分配——它加剧了草根(社区/散户)与机构(项目方/VC)之间的对立。

去中心化的意识形态在于实现更公平的权力和财富分配。如果无法在生产关系上突破传统金融的中心化桎梏,即使有充足的流动性、技术突破或叙事炒作,Web3 也无法真正繁荣。

迈向更公平的财富再分配最简单的一步,就是修正代币经济模型。

公平释放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按时解锁问题的最简单方案。它遵循基本经济原则,解决了「低流通量高 FDV」问题的根源。这并不是多高深的一门学问,而是完全可以实践的方案。通过流动性池作为杠杆,它能还为具备正外部性的项目创造飞轮效应。

它可能是 VC 币最公平且最可持续的代币经济模型。

加入这一范式转变吧,成为这场革命的一份子!

(转自:吴说)

日期: 2024-11-23 19:25

返回

上一页:中国证监会发布《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通用基础设施通讯指南》等 8 项金融行业标准

下一篇:VanEck:重申比特币本轮周期目标价为 18 万美元

空投分类,推荐基于稳定币的空投,空投收益巨高,大资本背书项目安全,分散投入,形成复利效应,复利让我们更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