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注册链接, ~40%折扣 insight加密货币套利会员群
编译:Block unicorn
前言
一条推文。69 分钟。1700 万美元。然后是混乱不堪。Base 官方账号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整个加密社区对“内容币”、内幕交易以及各大平台的责任产生了。
三个神秘钱包不知何故精准地知道该何时买入,并赚得了 66.6 万美元的利润,而数千名散户交易者则损失惨重。
Base 声称这只是“链上文化”的一次无害实验——但链上证据却揭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真相。这是创作者变现的新前沿,还是一个冠以新名字的拉高出货?
在今天的深入分析中,我们将从各个角度剖析加密领域最具争议性的“非代币-的代币”发布事件。
事件经过
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周三下午,Base——Coinbase 的以太坊二层网络——发布了一条看似无害的推文:“Base 对所有人开放。”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堪称加密货币领域仍在演变的礼仪的完美案例,实验与不负责任之间的界限依然模糊得令人沮丧。
在最初的推文发布 60 秒后,Base 在评论中附上了一个指向 Zora 帖子的链接,内容与推文完全相同。对于不了解的人,Zora 是一个“链上社交协议”,会自动将发布在其网络上的任何内容转化为可交易的代币。发布一些巧妙的内容,人们就可以买卖你智慧的代币。
Base 的领导层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无害的“链上文化”实验。而加密社区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回事:一个价值 1700 万美元的模因币凭空出现,冠以加密领域最知名品牌之一的名字。
故事在这里变得有趣——也变得复杂起来。
市场的反应正如你所预料的,当一个主要的二层网络“推出”代币时:
对于旁观者来说,这看起来是很像经典的拉高出货。对于 Base 来说,这却是一次关于“意外后果”定律的实物教训。
对于在高点买入的数千名散户交易者来说,这是一堂昂贵的教育课,明白了“内容币”与“模因币”之间的区别——对于刚刚亏钱的人来说,这个区别毫无意义。
Base 的创始人 Jesse Pollack 发推表示。
争议的剖析
此次事件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不仅仅是价格的波动,而是链上侦探们随后发现的情况。
区块链分析平台 Lookonchain 显示,三个钱包在 Base 官方宣布之前大量买入该代币,然后在高点卖出,总计获利约 66.6 万美元。这些钱包共持有该代币 47% 的供应量。
与此同时,作为内容创建者的 Base 获得了 1000 万个代币(总供应的 1%),从交易费用中赚了大约 8.1 万美元。尽管 Base 承诺永不卖出这些代币,但观感并不好。
所以我们看到三个钱包:
社区对这场混乱非常不满。
因此,尽管 Base 声称他们从未出售其 1% 的分配,他们仍然从自己引发的狂热中通过交易费用获利。
那些预先购买的时机引发了严重疑问,是否有人提前知道了 Base 的帖子。
当然,也许三个随机钱包只是碰巧在这个特定代币被加密领域最大品牌之一推广前大量买入。或许明天我也能中彩票。
如果“Base 对所有人开放”的事件还不够混乱,Base 在同一天又推出了第二个代币:“Base @ FarCon 2025”。
这个代币也在 Zora 上创建,旨在推广 Base 在 FarCon(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平台 Farcaster 的年度会议)上的亮相。
FarCon 也像它的“兄弟”一样经历了下跌。
玩文字游戏
面对批评,Base 及其支持者采取了一种让人想起马克·扎克伯格坚称 Facebook 不是媒体公司的辩护:“这不是模因币,这是内容币。”
Base 的创始人 Jesse Pollak 提供了这样的区分:内容币代表“单一内容”,具有“单一价值”和“不设如何期望”,与汇集内容并承载高期望的模因币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位 Base 开发者 Charis 则更为直接:“这不是模因币。这甚至不是代币发行。Base 没有推出代币来拉高出货或炒作市场。这是内容币——这个区别很重要。”
对此,大多数加密货币交易者的反应无异于翻白眼。
内容币与模因币:有何区别?
让我们来剖析“内容币”与“模因币”的争论,因为这是 Base 辩护的核心。
Jesse Pollak 表示,内容币的定义是“如果它代表单一内容,并且在预期设定为币即内容、内容即币的背景下创建——不多不少。”
他认为,内容币可以帮助创作者走红,明确的金融化并不一定是坏事。
Zora 的联合创始人 Jacob Horne 在 2 月的撰文指出,内容币可以解决信息免费与生产成本高昂之间的矛盾。在他的愿景中,内容币创造开放市场,奖励创作者、分销商和消费者,同时保持信息免费获取。
理论上,这听起来不错。但在实践中,“Base 对所有人开放”代币的事件看起来很像拉高出货:
事后所有人争论其文字游戏
Zora 的帖子转发了一位匿名用户 Larp von Trier 的简洁总结:“Solana 小白完全不了解 Zora 的运作,所以惨遭重创。”
我们的观点
“Base 对所有人开放”的事件揭示了我们在思考加密领域责任时的关键差距。传统金融有明确的问责线——如果银行推广的投资失败,必然会产生后果。在加密领域,这些界限充其量也只是模糊的。
当 Base 发推链接创建一个代币,市值飙升至 1700 万美元后暴跌 90%,谁来承担责任?是 Base 因为发布了链接?是 Zora 因为自动将帖子代币化?是那些不了解购买内容的交易者?还是提前抢跑公告的钱包?
令人沮丧的是,答案似乎是“这很复杂”。
这种模糊性既是加密领域最大的优势,也是最持久的弱点。这个领域发展很快,因为实验的门槛极低。但同样的自由也创造了一个环境,让“内容币”这样的混乱事件频繁发生。
仅仅与 Base/Coinbase 有关联,就足以让数百万美元涌入一个没有实用性、没有路线图、没有未来的代币。
这并非 Base 独有——我们见过类似的现象,涉及据称与 Solana、比特币以及几乎所有其他主流加密项目相关的代币。
这种影响力伴随着责任。Base 的核心使命——“构建一个促进创新、创造力和自由的全球链上经济”——值得称赞。他们的技术创新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的增长数据(90 万日活跃地址,24 亿美元总锁仓价值)显示出其合理的发展潜力。
这使得这次模因币失误尤为令人费解。Base 无需追逐短期胜利或社交媒体炒作。他们正在构建真正具有长远意义的东西。
考虑到 Base 刚刚发布了雄心勃勃的第二季度路线图,“内容币”的辩护显得尤为空洞。该计划概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创新,如 Flashblocks(将区块时间缩短至 200 毫秒)、Base Appchains(用于特定应用的第三层链)和增强的隐私功能。
Base 严肃的技术抱负与这次看似轻率的代币化社交帖子尝试形成鲜明对比,令人难以忽视。
创新与不负责任之间的界限或许很模糊,但能否成功地把握这条界限,才是真正具有变革意义的项目与有趣但最终失败的实验之间的区别。
在加密领域,如同生活中,良好的意图不足以解决问题。“Base 对所有人开放”是一个不错的口号——但前提是“所有人”包括那些不明白模因币与内容币区别的散户交易者,他们不应该成为“链上文化”实验的附带损害。
(转自:吴说)